十年砥礪奮進,奮斗成就永恒。向上的力量蘊藏在每一位濱江奮斗者身上。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特別報道《這十年·追光者》,讓我們跟隨他們的故事,感受高新區(濱江)的非凡十年。
我從1993年起就在濱江區浦沿街道工作,至今已經快三十年了,浦沿的一草一木都已經刻進了我的腦海里、心里。2007年至2020年,我曾任職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,2020年8月起任中心黨支部書記、中心主任。過去十年,是我見證中心變化最大的十年。
十年前,我們中心服務的年問診人次只有30萬人,后來越來越多,包括聞堰、轉塘、義橋的居民都愿意來我們這兒看病,到現在,年問診人次已經突破了50萬人,是濱江服務人口最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??粗@十年來的發展和成果,我心里有說不完的自豪與感慨。
變化最大的便是中醫的發展?!皬娀嗅t,完善西醫,中西結合”是我一直以來秉承的理念,我深知只有讓公眾正確認識中醫藥的重要作用,才能真正在基層發展中醫。然而這條探索之路并不輕松。
2016年以前,中心在中醫方面只設了一個科室——針灸推拿科,當時規模很小,一個科室就兩張診療床,病人們只能擠在小小的房間里。要想開拓基層社區中醫藥服務事業,只有加強宣傳推廣工作。我們每年都會舉辦“冬病夏治”中醫文化節,提供生長貼、脾胃貼、三伏貼等特色治療體驗,現場醫生們還會“各顯神通”,展示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刮痧、牽引、穴位注射等中醫藥適宜技術。
這些年,我一直深入參與中心中西醫改革方面的推進工作,親眼見證了我們中心的中醫事業一步步被開拓。終于,2016年,中心建成國醫館,新設了中醫內科、中醫婦科、小兒推拿科、名中醫診室等,中醫隊伍逐漸壯大了起來,2019年增掛“濱江區中醫院”牌。如今,國醫館共有11名醫護人員,中醫業務用房面積達到800平方米。每年接診近18000人次,成為中醫藥在基層蓬勃發展的生動實踐。
前不久針灸推拿科主任孫超告訴我,一位來自日本的病人送來一面錦旗,感謝我們治好了他的腰椎問題。據孫主任說,這位病人此前在很多個地方求醫無果,到了我們中心才終于見到成效。我聽到這個事情后,心里非常欣慰,俗話說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我們做公共衛生醫療工作的,最希望的就是群眾能從我們這里得到良好的醫療資源,能夠守護群眾的身體健康,能夠真正幫上忙。只要我們做得好,就一定會有發光的那天。
為了進一步推動先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,目前我們在浦沿投放了2個24小時自助微診室,一個在新浦未來社區,一個在東冠社區。在非工作時間,患者有需要,值班醫生就可以遠程問診,患者也可以在微診室里配一些常用藥,不用專門跑一趟了。未來這樣的微診室會越來越多,數字化發展切實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。
前段時間,我和中心的幾位老同事聊天,發現這幾年來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感大大提升了。從以前“等病人上門”的服務理念,轉變為現在的“醫防融合”,大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“醫務工作者”這幾個字的重要使命。在整個浦沿服務人口增加的情況下,我們采用精細化管理,組建16支公共衛生服務網格化團隊,為轄區居民提供醫養護簽約、婦幼保健、預防接種等一系列公共衛生服務。
疫情以來這種責任感的體現更加明顯。近日,為了認真落實疫情防控工作,我們的“大白”每天要進行1300-1400個核酸上門采樣,穿著厚重的防護服,半小時就汗流浹背了,晚上得七、八點鐘才能回來,沒有電梯的小區只能一層層爬上去,很辛苦??杉幢闳绱?,大家還是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。
回想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,我真的為中心有這樣一群無私奉獻、不辭辛勞的小伙伴感到驕傲!
我們不會停下“追光”的腳步,我們會牢記初心使命,腳踏實地當好基層醫療工作的踐行者,用創新求進的堅定決心和生命不息的激情,克服困難、完成挑戰,以斗志昂揚的積極姿態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