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之變,究竟能有多大?
作為如今全省面積最小的行政區,杭州高新區(濱江)創造了全省最高的人均GDP,最多的上市企業和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,資金、人才、創新密度在全省首屈一指,可謂“最小的大區”。
十年成就了哪些“小區”之大?一起來看《“天堂硅谷”十年躍變》,聚焦杭州高新區(濱江)的嬗變之路。
“國際濱”越來越“大”了
這十年,雖然杭州高新區(濱江)地理空間沒有變化,甚至隨著部分地區行政區劃調整,成為了全省面積最小的縣級行政區,可它進一步擦亮了天堂硅谷的標簽,經濟體量快速壯大,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48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022.6億元。
杭州高新區(濱江)是怎么變大的?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超乎想象的嬗變?讓我們一起,通過高新區(濱江)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一組組數據變化來找尋答案。
10年跨過兩個千億臺階
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“旗幟”
從2012年到2021年,十年間,杭州高新區(濱江)全區GDP接連邁過了1000億元和2000億元兩個千億臺階,成為“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一面旗幟”。
在此期間,杭州高新區(濱江)的人均GDP,也從2012年的15.5萬元,上升到了2021年的超39萬元,成為全國少見的人均GDP超5萬美元的城區。
總量變大,速度也在變快。2012年到2021年,杭州高新區(濱江)GDP年均增長達到11.4%,明顯快于全國的6.6%(2013年至2021年)。
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超70%
杭州唯一,浙江唯一
“天堂硅谷”正在成為杭州的一個品牌,“國際濱”又是杭州數字經濟的一張名片。
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,杭州高新區(濱江)牢牢樹立了“數字濱江”示范標桿,打造了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全產業鏈。
在這條全產業鏈上,一家家企業也躍上了行業頂端。
這些年來,“國際濱”成功培育了阿里巴巴、??低?、網易、大華、新華三等一批數字經濟領軍企業,成功打造了智能物聯、智能制造、智能健康等標志性產業生態集群,成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和智能制造產業高地。
2021年,濱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1596.2億元,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始終穩定在75%以上,是全省唯一超過70%占比的城區,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數穩居全省第一。
“單打冠軍”越拿越多
“國際濱”變成綜合型“選手”
“國際濱”不只有數字經濟。在創新方面,“單打冠軍”越拿越多。
從創新指數、兩化融合發展,到畝均效益、創造力等綜合指數,再到孵化器、眾創空間,以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,“國際濱”持續領跑浙江。
這些“領跑”背后,都有一連串具體數字的加持。
“國際濱”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0%左右,浙江第一;
全員勞動生產率達45.9萬元,浙江第一;
27家企業上榜“省創造力百強企業榜單”,浙江第一……
十年磨“一”劍,“國際濱”已經妥妥是個綜合型“選手”。
十年新增上市公司39家
誕生浙江“最??萍冀帧?/strong>
要問浙江哪里最受資本青睞,“國際濱”當屬其一。
過去十年,濱江新增上市公司39家,累計培育67家,位居全省第一,在全國也名列前列。
依托眾多的上市企業,濱江誕生了被譽為“最??萍冀帧钡纳鲜衅髽I街區。
有人曾測算,濱江的物聯網街,全長1791米,兩側分布著12家上市企業,市值超9000億元,每1米的平均市值是5億元,也就是說,每邁一步就相當于1.3億元。
在物聯網街兩側,還有近1400家企業,其中包括一大批行業新秀。這些企業,同樣是未來上市企業的“蓄水池”。
創新“發動機”串點成面
全域創新體系起勢
高能級創新平臺,就像“發動機”,驅動著高質量發展。
十年來,“國際濱”全力構建具有高新特色的全域創新體系,初步形成了“1+2+6+N”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。
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重大基礎設施,實現零的突破;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、浙大濱江研究院等6個高能級產學研平臺加快建設;56家省重點實驗室和重點企業研究院、600余家省市研發中心的創新動能持續釋放。
目前,濱江已經制定“兩鏈”融合發展實施意見,引導“鏈主型”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,已搭建7條產業鏈,打造了18個創新聯合體,持續推進強鏈延鏈補鏈。
為全省科技創新大局作更大貢獻
率先探索區域產業共富新路徑
從杭州高新區(濱江)富陽特別合作區,到杭州高新區(濱江)蕭山特別合作園,“國際濱”推動跨區域產業共富大動作一件接一件。
這是浙江全省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個創新,將推動先進制造大項目、產業鏈關鍵制造環節跨區域落地,實現以產業為紐帶驅動產業鏈、創新鏈跨區域整合。
如濱富特別合作區規劃產業用地3100畝,目前已簽約落地宏華數碼、東方通信、正泰新能源等15個新制造業項目,區域內已供產業用地1042畝,已供地產業項目總投資241億元。
這些探索,都將為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輸出區域協同的“濱江樣板”。